在黄河故道的沃土上,一棵棵泡桐树不仅承载着红色记忆,更奏响了产业振兴的时代强音。“十四五”期间,兰考县委、县政府以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为内核,深耕“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构建起“泡桐种植—音板及配件供应—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兰考已跻身中国民族乐器行业四大基地前列,乐器产量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民族乐器产业成为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兰考民族乐器产业的崛起始于1988年的一次勇敢探索。30余年间,从零星手工作坊到规模化产业集群,从单一产品加工到全链条协同发展,兰考县以泡桐为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2022年10月,经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专家实地考评验收,兰考正式被授予“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称号,标志其民族乐器产业发展获得国家级权威认可。
目前,兰考县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2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形成了以堌阳镇为核心,辐射范场、双井等民族乐器特色村的产业布局;产品涵盖古筝、古琴、琵琶、二胡、大中小阮等20多个品种、60多个系列,以及音板、琴架、琴码、琴凳等配套产品,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0万套,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年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1.8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这些带着兰考印记的民族乐器,不仅畅销全国各地,更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原民乐之声传遍世界。
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自2013年建设以来,已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该园区规划面积321公顷,总投资20余亿元,分为音乐客厅、乐器创意园、乐器产业区、乐器文化园、生活配套区等5个功能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55家,涵盖乐器制造、配件加工、教育培训、宣传演艺、产品展示、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凭借优异的发展成效,该园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集聚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民族乐器博物馆。
围绕“内涵做深、外延做大、品牌做强”的发展路径,兰考县多点突破、协同发力,推动民族乐器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这一特色产业既有“筋骨”更有“灵魂”。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筑牢产业发展根基。2023年10月,兰考县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泛华建设集团达成三方合作,共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兰考校区,通过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产教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打造政校企合作新高地。同时,40亩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可容纳6家规上企业入驻,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招商引资与战略合作双向发力,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兰考县先后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以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建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聚焦乐器演奏、制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研究;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成立黄河艺术团,提升演艺人才专业水平;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经开区共建生产基地,传承精湛制作技艺。一系列合作举措,让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持续领跑。
以文化普及和文旅融合为抓手,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兰考县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音乐小镇民族乐器商业街,规划建筑26栋,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完善“展、研、培、购、游、娱、休、演、吃、住”十大要素,全力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乐器集聚地。
音乐活动遍地开花,让民乐文化浸润人心。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兰考专场、兰考县首届民族乐器十佳品牌颁奖典礼成功举办,用音乐致敬焦裕禄精神;民族乐器进校园活动覆盖13所中小学,6000余名学生近距离接触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80余名古筝专业师生在焦桐下共同弹奏《一起向未来》,向世界展示兰考民乐魅力;依托43个各类场所开展的音乐教室培训、筝乐团培训和“聆听泡桐天籁之音”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民乐鉴赏与民族乐器制作工艺;2023年4月至5月举办的兰考桐花节,以“人民的节日·民乐的盛会”为主题,开展民乐展演、快闪等系列活动,吸引2000余人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兰考民族乐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引进来”与“育本土”相结合,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2022年以来,深圳佳音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等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兰考。其中,深圳佳音王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将填补吉他、提琴、箜篌等乐器生产空白,年产值可达10亿元;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兰考生产基地一期占地50亩,将上海先进制作技艺与兰考泡桐资源深度融合;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项目稳步推进。三大项目建成后,兰考将成为集乐器研发、生产制造、展览贸易、研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民族乐器制造加工“航母”。
本土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入驻焦桐乐器、琴昇乐器等12家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制作大赛颁奖典礼暨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的举办,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斫琴师携169件作品参赛,搭建起古琴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推动斫琴技艺传承创新,让“好乐器,兰考造”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兰考县明确了民族乐器产业“产业胜地和文化高地”的战略定位,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国企支撑、协会自治”的发展格局,规划了更为清晰的发展蓝图。
加强人才培养。兰考县按照“顶尖专家外聘一批、紧缺人才引进一批、技能人才培育一批”的思路,3年内计划外聘专家顾问10名以上、引进紧缺人才20名以上、培育技能人才200名以上,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重点引进5至10家“延链、补链、强链”头部企业,打造全国最大、质量最好的民族乐器生产集群。
强化行业自治。兰考县针对性出台配套政策,由国有公司投资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减轻企业负担,并联合相关单位制定民族乐器生产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全方位宣传推广。线上,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展民乐普及教育;线下,推行民族乐器“六进”活动,举办各类音乐会、推介会和比赛,在主要城市开设直营店。将民族乐器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加快音乐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城市名片。深化“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博物馆、专业村为支点,植入研发创意中心、名家大师工作坊等业态,将民族乐器产业与焦裕禄精神传承、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铸就“忆兰游梦”文旅品牌。设立民族乐器艺术创作基金,吸引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来兰考创作,打造中国民乐艺术创作胜地。
补链强链。兰考县建设全国性音板交易市场,制定原材料等级标准,提高木材利用率和附加值;依托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与院校机构合作形成民族乐器质量标准体系,开展“一棵树”和“焦桐”认证,推动乐器制作模块化、流程化生产,延伸整合产业链;培育1至3家优质企业作为区域品牌代表,鼓励企业加强研发、销售和品牌推广;开展乐器溯源工作,通过二维码实现制作、保养、使用等信息一键查询,提升品牌公信力。
从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到富民强县的“致富之树”,兰考泡桐的蝶变正是兰考经济社会的蝶变。如今的兰考,正以“拼搏、开放、生态、幸福”的崭新姿态,持续深耕民族乐器产业,让焦裕禄精神在产业振兴实践中激发新的活力,让中原民乐之音在新时代奏响更嘹亮的乐章。未来,兰考县将朝着成为全国民族乐器产业的核心高地和文化旅游的特色标杆昂首阔步,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开封市人民政府)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