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指导,浙江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浙江分公司、浙江新闻频道、余杭区委宣传部主办,彩虹人生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室承办的“Hi China!我的中国故事”展示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球的18名外籍青年与中方宣讲员结对,分6组赴余杭区各镇街进行调研,其中一组走进了中泰街道紫荆村,探访“中国竹笛之乡”,感受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魅力。
踏入紫荆村,仿若置身竹笛的奇妙世界。调研团队首先走进中泰竹笛展示馆,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中,中泰竹笛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展示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与实物展品交相辉映,团队成员借此深入探究中泰竹笛从选材、制作到演奏的完整文化脉络,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随后,团队来到竹笛非遗工坊,实地观摩竹笛制作的精妙过程。省级非遗传承人正在工坊内全神贯注地制作竹笛,手中工具灵活翻飞,细致地演示着传统开孔技艺。围聚在一旁的外籍青年们目不转睛,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操作步骤。在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的“火烙法”进行笛孔定位。原以为简单的操作,真正上手时却状况频出,这让他们不禁感慨:“竹笛制作工艺看似繁复,实则蕴含着无穷智慧,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调研团队踏入紫荆村郁郁葱葱的苦竹林,探寻 “竹笛 + 文旅” 产业升级的发展密码。在乡村职业经理人的介绍下,团队了解到苦竹是制作竹笛的优质原材料,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竹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互联网浪潮推动下,村民积极创新销售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竹笛直播销售,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同时,紫荆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苦竹林打造特色文旅场景。每逢竹笛音乐会,悠扬的竹笛乐章在自然的怀抱中奏响,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这些文旅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村民年收入增长 30%,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范例,令调研团队赞叹不已。
活动中,外籍青年与中方宣讲员就“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平衡”展开深入讨论。外籍青年担忧工业化生产会消解非遗手工艺独特性,村民以“核心工艺手工完成” 回应,强调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中方宣讲员结合浙江 “千万工程”案例,解读紫荆村“生态保护+非遗活化”的双赢路径,留学生表示要将经验带回本国分享,这场对话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带来新思考。
此次紫荆村之行,不仅让外国青年近距离触摸到中国非遗的温度,更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踏上归途,未来,这些来自异国的声音将成为桥梁,让世界听见中国乡村的故事,看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笛韵中泰)
广告